滨海这个镇,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
七月骄阳似火热浪滚滚,但行走在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的滨海通榆镇乡间小路上,大片绿油油的秧苗以及通畅河道里流动的碧水,丝丝清凉扑面而来。
小田变大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
通榆镇看得见摸得着的喜人变化得益于正在进行中的全域整治。区位条件良好、发展潜力较强的通榆镇,近年来实施了滨海县首家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项目,一幅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其前景可期,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江苏省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方案》指出,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是以乡镇全部或部分行政村为实施单元,以山、水、林、田、湖、草、村全要素为整治对象,全域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的综合性整治活动。
“我镇全域整治工作从2022年先行实施,今年3月份拿到省厅批复。”通榆镇自然资源所所长李玉介绍,全镇2023年拆除634户,净增耕地378.7亩。今年又签约760户,可以净增耕地243亩。未来仍然需要签约拆除2300户,有望净增耕地800亩。
“要想实现小田变大田,不是简单的拆并,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相辅相成,耕地保护和群众获得感同样重要。工作的关键是把人留在集镇和村,让群众就近入住和建得起房。”通榆镇副镇长吴茂军将该镇的做法总结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引导动员、有序发展”,对于拆除房屋户,有居住需求的动员迁入安置小区。经济不好的可就近安置插建翻建,五保户动员入住镇养老服务中心。据了解,新建的通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深受群众欢迎。
据介绍,万岗村正在先行先试,针对部分群众有房屋改善需求的,在新型农村社区面前,拆除6户房屋,就地安置插建翻建25户,按照118平方米的户型,5户一联,核算按每平方米不超过1600元的成本,基础配套、水电等由村统一代建。同时,又计划利用原来预留的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再安置36户,镇统一负责安排监理公司日常质量监督,由村具体实施。
项目好不好,当事人说了算。三元村党总支书记李强表示,由于改善居住条件方面获得感满满,村民会时不时带着亲友到村里参观,美丽宜居的乡村面貌让他们交口称赞。
在腰庄村田间,承包了2160亩农田的种田大户张于良望着茂盛的稻田,心里美滋滋的。他说,过去农田地块散、面积小、基础条件差,种植大户们“望而却步”,现在小田变大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种植成本降低,有利于专业化经营。
通过全域整治,乡村振兴步入快轨,农村发展提质增效。今年以来,通榆镇除集镇社区外9个村实现千亩连片田,下一步将腰庄、阜坎、周舍打造万亩连片高标准农田,通过连片田打造,平均村级集体经营收入预计达80万元。
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项目被通榆群众亲切地称为惠民工程,因为变化和改善看得见摸得着,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全域整治是个大概念,生态修复以及公共空间治理极其重要。今年上半年,按期竣工集镇污水主管网工程,投入100余万元整治集镇河道36条,有序推进三埝、西沙、腰庄、周舍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实施“三层灌区”项目整治河道29条70公里,完成农村改厕1000户,镇村面貌持续提升。
在舀港村的二排河黑臭水体整治现场,尽管天气炎热,打桩船上的工人们仍然有条不紊地放置护坡的木桩,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由于河道两岸是集中居住区,此次水体整治不仅是疏浚和绿化工作,配套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厕所改造同样成为重点工程,目的是实现生态环境修复由治标向治本转变。
“目前,全镇污水处理农村达60%、集镇达100%,集镇36条河道全部疏浚、打通。”通榆镇镇长袁洋介绍,生活污水处理历来是难题,这次通过无动力分散式处理模式、资源化利用模式等措施,杜绝以前污水遍地的现象。农村的厕所改造同时纳入整治范围,包括新建化粪池、更换坐便器、安装管材接水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只要群众有需要,必须做好。
全域整治工作离不开老百姓的配合支持。据了解,通榆农村生活垃圾的规范处理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村干部每日巡组,村书记每日巡村,镇环卫办循环督查,招标确定第三方具体运营,每天及时处理生活垃圾两次以上,确保没有垃圾积陈下来。持续做好畜禽粪污整治,规模养殖场全部由畜禽粪污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处理,散户型养殖户全部实现规范化处理。为了巩固常态长效,推动齐抓共管,在通榆主要交通道口竖立“河长”“林长”公示牌,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宣传,逐步形成“共抓、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村民们纷纷表示,以前有的河道成为死水,积陈垃圾随处可见,特别是夏季,家里的门窗不敢开。综合整治后,流动的河水清澈透明,各种绿化美观舒心,连蚊子也少了。
生态系统修复、居住环境改善是基本,变漂亮了,变舒适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自然多了起来。“在我们的新型农村社区,村干部带头、共产党员示范、群众积极参与的‘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有声有色。”袁洋说,这种群众由被动配合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基层战斗堡垒作用越发突显。
通榆镇区位优势明显,沈海高速南北纵穿,204国道、328省道、348省道公路纵横交会,率先在滨海实施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项目,犹如给通榆的未来发展安上腾飞的翅膀,是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上半年,该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50万元;实现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12.68亿元,同比增幅85.66%,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实现新签约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2个、新竣工项目1个,均为亿元以上项目,实现了10亿元项目的突破。
该镇大力推进与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区镇合作,目前已建成区镇合作(通榆)产业园,统一规划开发建设标准厂房16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园区项目4个,重点推进电子信息及智能家电配套项目集聚,培育产业链完整的、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的一个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实施前,原企业基本已停产,没有税收,实施后,地块容积率从0.37提升至2.24,建筑密度从35.6%提升至44.8%,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显著提高。
抓住全域整治机遇,使产业经济发展壮大,辖区内江苏众达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做强做大就是典型案例。众达粮油系镇里招商引资而来的一家集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仓储、贸易、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原来的规模也不小,服务于所在地农业经济,利润也不错。是维持原状还是扩大规模,是稳步还是跨越,这就要看所在地的产业布局和企业的谋略,令人欣慰的是,众达粮油与通榆镇的想法不谋而合。
众达粮油办公室主任李佳琦说:“企业致力于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延长产业链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这个理念与通榆镇农业产业化布局和农业规模化发展高度一致,于是从一期二期到将来三期的提升,产值有望实现新的跨越飞跃,打造知名的产品品牌。”
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添动能,成绩是有目共睹的。2023年,众达粮油一期全年开票销售11.37亿元,二期全年开票销售1.41亿元。2024年上半年一期已开票8.83亿元,同比增长117.84%。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众达粮油总开票规模超50亿元。如此发展规模为通榆以及滨海县水稻统一品种、培塑“滨海大米”地域品牌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高标准做好全域整治工作,实现由全域整治到全面提升的转变,重点抓好镇村面貌改善、主体经济培育、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理提升等工作。”通榆镇党委书记周延说:“全镇上下将牢牢聚焦‘走在前、做示范’这一目标追求,通过全域整治,释放乡村振兴新活力。”